​  

     在当前这种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获益?我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在此之前还需要将学生引入到学习中,愿意主动学习,高效地学习。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就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专业的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模型和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觉比较枯燥,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首要问题。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讲解。宏观经济学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密切相关。作为教师,在讲解相关的知识点时,可以结合国内外的经济形势以及历史经验数据介绍理论模型;增加案例讨论,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现实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国际金融的三元悖论的时候,可以介绍欧洲货币体系的崩塌;在提到流动性陷阱的时候,可以结合2008-2009年美国次贷危机时的联邦基金利率进行讲解。对历史事件和经验数据的了解,明显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促进了对理论和概念的理解。

2、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讲解。网上不乏一些生动有趣的事件和案例,或者一些知名学者对某个经济学问题的分析,这些网络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课堂,使抽象的理论具象化。比如津巴布韦的恶性通货膨胀、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现状对比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获取丰富的图片和视频,在讲解的过程中适当加入网络、多媒体资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批判性思维。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不同的学派在同一经济问题上的看法存在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教师在介绍不同学派的观点时,应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各个学派的优缺点以及适用性,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而不是人云亦云。课堂讨论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对学习比较好的同学,效果尤为显著。

  二、利用学习通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通不仅可以用于课堂签到,还可以从多个角度在课前、课中、课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1、课前预习。《宏观经济学》在学习通上不仅上传了教学PPT,还有我们学校的宏观经济学慕课视频。这些资料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宏观经济学的章节材料中上传了每一章节的测验题,学生可以在预习完以后进行自测。课前预习对于上课跟不上的同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这些资料也有利于同学自学。

2、课中辅助教学。学习通的“随堂练习”和“主题讨论”是我教学过程中用得比较多的板块。每一章都有一些难点,比如容易混淆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理论。针对这些问题,随堂练习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完成度较低的练习可以及时讲解,有利于后续的进一步学习。也可以使用“选人”和“抢答”功能来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课堂注意力的集中。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布置“分组任务”,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3、课后巩固。课后的“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每一章的授课结束以后,都有相应的课后作业必须完成,这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课后作业反映的普遍性问题可以在下次课着重讲解。另外,学习通的讨论板块,我会单独设置一个课后讨论区,方便学生提问,鼓励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也有利于老师和助教在课后的答疑。从以往的经验来看,有些班级的同学就某些问题会在课后讨论区进行激烈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结语

  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学习,老师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要做到这些,需要老师备课充分,不仅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需要课前充分准备相关的案例、宏观经济数据、习题等资料。而且宏观经济不断变化,也要求老师要不断更新相关资料和数据,让学生紧跟时代变化,对宏观经济形势有所了解,更好地把理论运用到现实中去。

  督导荐语:陶然,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长期从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陶老师恪守教育初心、勇于探索创新,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她始终坚持一线教学,以饱满的热情和专注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中,2018年获“校金牌主讲教师”称号,2021年获“校网络教学优秀教师”称号。陶老师根据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问题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鼓励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思考经济学问题;利用学习通软件,提升学习效率。在本学期(242)校督导组常态听课中,对陶老师课堂教学的集体评价为优秀。

  陶老师在教学之余,积极参加科研活动,以科研促进教学。她所参与完成的数项教学项目和教材曾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励,主持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课题2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1本,参编教材数本。